幼儿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、经伊蚊(俗称 “花斑蚊”)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,多在夏秋蚊虫活跃季高发,幼儿因免疫力较弱,感染后需重点关注。以下是核心知识:
一、核心症状:早识别是关键
幼儿感染后通常有 3-14 天潜伏期,发病后典型表现为 “三痛、三红、发热”,部分症状可能不典型,需家长警惕:
发热:突发高热(体温常达 39℃-40℃),持续 3-7 天,退热后可能再次发热(“双峰热”)。
三痛:头痛、眼眶痛、肌肉 / 关节酸痛(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、拒抱、活动减少)。
三红:面部、颈部、胸部皮肤发红,部分幼儿出现皮疹(多在发热后 3-6 天出现,分布于躯干、四肢,伴轻微瘙痒,一般不脱屑)。
其他:可能伴恶心、呕吐、食欲下降,少数幼儿出现牙龈出血、鼻出血、皮肤瘀点(需警惕病情加重)。
二、紧急处理:这些情况必须就医
登革热无特效抗病毒药,以对症治疗为主,但出现以下 “重症预警信号” 时,需立即送医(多在退热后 24-48 小时内出现):
持续呕吐、烦躁不安、嗜睡;
皮肤出现明显瘀斑、牙龈 / 鼻腔出血不止、尿色变深(如茶色尿);
四肢冰凉、脉搏微弱、血压下降(休克早期表现)。
三、家庭护理:减轻不适 + 避免加重
退热护理:体温超过 38.5℃时,遵医嘱用对乙酰氨基酚(避免用阿司匹林,可能增加出血风险),配合温水擦浴(擦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大血管处),不穿太厚衣物,保证散热。
补水与饮食:鼓励幼儿少量多次喝温开水、口服补液盐(预防脱水),饮食以清淡、易消化的流质 / 半流质为主(如粥、烂面条、果泥),避免辛辣、油腻食物。
休息与隔离:让幼儿卧床休息,避免剧烈活动(减少出血风险),发病期间做好防蚊(用蚊帐、驱蚊液),避免蚊虫再次叮咬导致病毒传播给他人。
观察病情:记录体温、皮疹变化、进食量及有无出血症状,每日监测幼儿精神状态,有异常及时联系医生。
四、预防重点:防蚊是唯一有效手段
登革热通过伊蚊传播,无疫苗(我国暂未普及幼儿登革热疫苗),预防核心是 “切断蚊虫传播链”:
环境防蚊:定期清理家中积水(如花盆托盘、水桶、废旧轮胎等,伊蚊易在积水中产卵),每周更换水生植物的水;室内用纱窗、蚊帐,室外活动时给幼儿穿长袖衣裤,喷幼儿专用驱蚊液(含避蚊胺≤10% 或派卡瑞丁)。
避免高危场景:夏秋季节(尤其雨后)少带幼儿去草丛、树荫、积水多的地方(如公园角落、工地附近),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(清晨、傍晚)长时间户外活动。